金山农民画从绘画艺术表现的三大要素(构图、造型、用色)来认识金山农民画的表现手法。
(一)构图
在美术创作的构思和艺术表现阶段,构图是创作主体的一个思维过程和组织过程。因为创作主体为了更好地表现作品的内容和主题、形成富有艺术魅力的美感效果,必须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织成一个可以理解的整体,我国传统绘画理论中所说的“章法”和“布局”也相当于构图。
那么金山农民画在构图上有哪些特点呢?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说到金山农民画的构图特点,媒体也好,专家也好,一般观众也好,基本一致认为: “构图饱满” 。我们细细翻阅历年出版的金山农民画册,展现在眼前的一幅幅农民画,确实构图饱满。无论是表现大场面的《桃李争芬芳》 、 《舞狮闹新春》还是描绘一景一物的《状白龙糕》 、 《鸡群》等作品,画面都安排得很饱满,绝不会像中国画那样留有大片的空白。金山农民画以大场面为多,它也不讲究俯视、平视或仰视,也没有西洋画的焦点透视和中国画的散点透视,作者根据自己画面的需要安排画面,但是观者却不会感到不合理,也没有觉得别扭。
在一系列宗教信仰、节令庆典、婚丧寿诞等民俗活动中,集中体现着他们对生命、繁衍、欢乐、圆满、幸福的善良祝愿,民间美术围绕着这些主题,积淀形成了一系列谐音成语、寓意纹样、意象图式等,如百花喜帐、长命锁、双喜、福禄寿、招财进宝等字形和团花,无不体现着农民坚定乐观、积极向上的审美理想。民间美术在内容上崇尚喜庆和吉祥,在构图上追求繁荣与圆满,在造型上趋向丰厚与完整,表现了农民文化心态的稳定特征。金山农民画构图的“饱满” ,正符合了农民那种世代相传的“圆满”心理。
为了达成这种“圆满”的愿望,农民画作者是画面处理的主人,是以“我”为中心的。吴彤章在《金山农民画风格形成的因果》 中指出:农民画作者“是以‘目识心记’来表现对象,因此他们对某个物体的观察,不可能停留在一个特定的视点上,而是移动的,多侧面的观察” ,他们可以“把许多不同时间、不同空间、不同视向和各种物体的特征概念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也常以自己为中心,通过各种角度把周围一些感兴趣的东西,都描绘在一幅画中,超越了焦点透视、散点透视的表现限度。同一幅画里出现仰视、俯视、平视、侧视、反视等现象” 。
(二)造型
作为动词,是一种有意识的创造形态的活动,即用一定的物质材料,根据一定意图,采用一定的手段,塑造可视的立体或平面的形象,是一种过程和行为。作为名词,如我们通常说“这个造型不错” ,也就意味着创作活动之后,具体的形态所给予我们种种感受,即造型艺术的效果。我们在这里论述金山农民画的造型特点,是将效果和手段方法放在一起讲,因为两者有时很难分开说。
金山农民画第一任辅导老师吴彤章在其《金山农民画》画册(上海画报社2003年版)的序言中说: “ (金山农民画)作品都以夸张的手法、新颖的构思、质朴的形象、饱满的构图、明快的色彩,具有江南地区特有的社会风俗情趣和浓厚的生活气息,反映了劳动人民朴素的思想情感,歌颂了农民自己的新生活,抒发了他们美好的理想,已成为广大中外观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现代民间绘画艺术。 ”吴彤章对农民画的艺术特色的概括是中肯的,也是正确的。其中提到了农民画的造型手段和特点 (夸张的手法、新颖的构思、质朴的形象) ,这里有三层含义,前两层(夸张的手法、新颖的构思)是造型的手段和方法,后一层(质朴的形象)是一种效果,三层含义归纳了金山农民画造型方面的特点。纵观成熟期的金山农民画,根据吴彤章的概括,就从造型特点的角度我们可以从“夸张变形、质朴稚拙、平面简练”等方面进行描述。
(三)用色
城里人买的布灰不溜秋的,像旧布一样。乡下人买的布颜色鲜艳,而城里人看不惯,认为大红大绿很乡气。这就是审美上的不同。农民画是农民画的。我想应该反映农民的审美特点,应该有乡土气息。 ”吴彤章通过探索和思考,找到了农民作者审美意识特点和农民画发展的艺术道路。借鉴、融合吸收当地民间美术的表现样式金山农民画的用色特点的形成,一方面融合吸收了民间刺绣等的配色特点,另一方面是农民画作者的主观随意性,两方面的因素促成了金山农民画“鲜艳明快”的用色特点。 农民画作者在塑造形象时能够将看到的和感觉到的东西都表现在一个画面上,造成了一种专业人士所评价的变形和夸张的效果,在用色上同样如此,她们能打破自然物体本来颜色的局限,作者觉得怎样好看就怎样用色,一幅画面的色彩全凭感觉进行配置。自然这种配色的心理状态有时也受民间刺绣配色模式的暗示,但是民间刺绣的配色也并没有完全按照自然界物体本色相配,也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当然,这种主观随意性是相对学院派专业美术而言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