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张堰与钱圩交界处的山塘河畔有个地名叫孔家阙。这里没有一户人家姓孔,为什么以孔姓家属命名呢?说来话长。
相传,孔家阙历史形成已有两千多年了,那个时候孔家阙叫苟城。苟城区域极为宽广,东临秦望山,风景秀丽;南有山塘河,碧波荡漾;苟城依山傍水,楼台亭阁造的气派非凡,蔚为壮观。但老百姓认为苟与狗同音,苟城这个名字不好听。正好孔夫子途经孔家阙,就请孔圣人给苟城易名。
此番孔夫子游山玩水到各地传授弟子,来到孔家阙这天,已是傍晚。孔家阙名人曹公出面迎接留宿,盛情款待。孔夫子博学多才,出口成章。曹公原来只闻孔夫子其名,不见其人,现在当面聆听教诲,暗暗叫绝,圣人之冠,毫不夸张。因此,他请孔夫子住下来传授弟子。然而,尽管曹公苦苦相求,孔夫子只住一宿,坚持要走。当第二天早晨他跨上马车准备走时,只见一个扎着一只冲天辫只有四五岁的孩童,双手叉腰,拦在前面,奶声奶气地说:“先生,要走不难,先回答我一个问题。”孔夫子见是个四五岁的娃娃,马上跳下车来,抱起小孩问:“小朋友,你要问什么?”只见那小孩一手指着场中的一群鸡,一手摸出一个鸡蛋,说:“请问先生,世上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孔夫子听后,猛然发愣,他怎么也想不到,一个小孩竟能提出他从未想到过的问题,一时噎住,面孔涨得绯红。曹公走过去抱起孩子,大声训斥:“不得无礼!”原来这个孩子是曹公的孙子。那小孩拍手大笑说:“哈哈,孔爷爷也是个大笨蛋,不知道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孔夫子羞愧得无地自容。一把抱起孩子直奔曹公家,情不自禁地说:“神童也,真神童也。”即刻命人卸下行李不走了。
曹公大喜过望,命人挑灯夜战,赶造学堂。富家人纷纷送子弟前来求学。孔夫子从中挑选了六六三十六个孩童,作为第一期的弟子,学堂取名:孔阙书屋。
孔夫子在苟城培养了一大批莘莘学子,名气大震,人们趋之若骛,一睹先生风采。有些人干脆搬到苟城来住,贸易经商,云集了四面八方的人士,使本来就很热闹的城市更加繁荣兴旺。孔夫子在苟城讲学三年,众人苦苦相留不住他。曹公双膝跪地,磕头作揖,虔诚恳求孔夫子为苟诚改名。孔夫子泼墨挥毫,抖擞精神写了三个大字:“孔家阙。”曹公大喜,出资请人把孔家阙三字雕在楠木上,挂在最显眼的牌楼上。从此,孔家阙这个地名就叫到现在。